首页

馨雨脚下

时间:2025-05-30 04:04:06 作者: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浏览量:68750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与探月、探火相比,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探什么?

  根据规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工程目标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方面,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韩思远说,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怎么去?

  据了解,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

  其中,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完成发射后,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并在近距探测段“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有何难?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火星“绕、着、巡”探测,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探测目标不同,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一方面,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韩思远表示,对此,工程将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策略,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

  另一方面,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韩思远指出,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任务难度巨大。

  此外,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韩思远称,距离地球远、多目标探测、任务周期长,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进人类认知。(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将于11月推行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指挥家,叶聪以其稳健而极具张力的指挥风格为这场音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十年来,他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多次合作,共同探索民族音乐作品在当代的发展,并见证了师生的成长。叶聪表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过去几十年向专业乐团输送了很多非常棒的演奏员,这次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潜力,相信他们未来会在音乐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

江西民建发挥特色优势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美国务卿布林肯6月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布林肯还向中国外长发出访美邀请。8月份,美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记者会上表示,美方对于中国外长的邀约“仍然有效”,但未表示中方是否接受邀请。一个月后,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米勒再次表示,期待王毅能够访问美国。

前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2%

吴於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从事科普工作多年,她发现现在科学类的课程被更多地重视,但传授的主要还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并没有十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动力,难以发掘青少年科学潜能。长期以来,她和团队积极探索中国式的科学教育模式。她不仅是在网上做趣味科普的吴姥姥,还是智勇科创实践基地顾问,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创教育事业。

广州湾区新药研究院落户天河

眼下,中国“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冯晓光委员工作室更加不遗余力挖掘茶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先后开展了“赤壁青砖茶历史文化”“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等课题研究。工作室还为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协商策划了“中俄万里茶道展示馆”“厘金局”“盒茶帮”等7个文化节点建设,使之成为一个不仅有故事,而且可以讲故事的地方。

鼓励单台机组容量1.5兆瓦以下风电场升级

2024年8月21日,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展示了即将执行“北极星黎明”和“国际空间站-9”(Crew-9)任务的龙飞船太空舱,这两个任务将分别定于8月26日和9月24日发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